抖音短视频玩法未来3 年新媒体战略布局,看懂了价值千金怎么样
“稳基本盘,抓上升盘,入成熟盘”,从单个平台发展到全面布局,才是当下流量见顶后的打法。
目前,秋叶家新媒体矩阵粉丝量是3000万,还在稳定增长,我们也在努力重新规划布局我们的新媒体矩阵,把我们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对想做个人品牌的朋友,或者想做大线上业务的朋友有参考价值。
01
继续强化抖音生态
我们现在做新媒体一定先考虑要抓住抖音生态。抖音可以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,承接着几百万的忠实读者和付费学员,毫无疑问,我们要继续守住这个阵地。
很多人说抖音公号不行了,这个判断不对。
抖音公号现在是分化效应,好的阅读量更好,不好的撑不下去就关号了。
停止更新的抖音公号比例,远远大于抖音公号读者流失的比例,所以能坚持下来的公号,反而成长空间更大。
大家只要观察一下就会发现,我的抖音公号阅读量是上升的,现在经常能写出破万的文章,关键是你要切中热点,就很容易得到算法推荐,反而阅读量提升。
切热点也得避免变成一个营销号,所以我提出抖音公号内容选题公式是:
好选题=热点关键词+ 定位关键词+品牌关键词
一篇文章如果只有热点关键词(有就容易被读者关注,被算法推荐),没有结合你的领域关键词(你的定位),你的品牌关键词(你的产品),就只有流量(阅读量),没有留量(新增关注人数),还是不行的,得形成一个闭环。
好比下面这个图,未来抖音生态是以公众号为基础,打通视频号来整体运营的,未来的重点是视频号,公众号依然很重要,但视频号肯定是核心,小程序是放大器。
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视频号?
道理很简单,真人出镜对销售转化有极大的加分,一旦别人都真人出镜了,你不跟上就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,除非你把文字写作能力做到极致,但保持极致太难了,还不如做合格的短视频和直播,好招人才。
腾讯不可能把自己的流量扶持别人的产品,所以只能做自己的视频号平台,但在抖音生态里,不需要一个独立的视频号平台,只需要任何时候你要在抖音生态里用短视频或直播做事情,视频号是自然的第一选择,这就够了。
从这个趋势来判断:
1.视频号当然有红利,红利远未结束,有红利恰恰是因为抖音里的视频号生态还没做起来,还在持续成长中。
2.我一直在强调普通人优先做视频号(因为对个人能力要求不高,也不需要团队作战和广告投放就能启动),职业选手做抖音或其它成熟生态(因为抖音今天不养团队不投放很难做起来)。
3.等视频号有稳定的广告主投放就说明生态成熟了,这一天快了,过去做好准备的团队,现在切入就会加速。
抖音视频号,更适合有个人品牌的人,有个性的企业,自己做一个闭环,普通人在视频号玩票练手,有野心的人在视频号熬出闭环,把全部生态的流量都导入自己的视频号,慢慢用自己的私域流量激活抖音生态的公域流量,从小而美的模式做起来,不追求马上起量,也是一种活法。
最后说说为什么小程序是放大器,因为抖音是一个技术导向的生态,谁会做小程序,用技术获取各种关键词抖音生态的搜索流量,做好私域流量留存,才能高效率解决问题。
当然我们秋叶在技术方面有短板,也缺人才,所以也是存在很大的流量浪费。
02
发力打“短视频+直播”生态
抖音是大本营,要守,突破靠什么?那就是“短视频+直播”。
今天新媒体形态已经进化到“短视频+直播”为主的阅读模式,视频的总量或者视频占据阅读时长会大大超过文字内容。
想一想自从有了电视谁还看报纸?现在基本上纯文字报刊都生存不容易,都在往视频报道方向转型。这个趋势我们不跟上就会掉队,甚至被淘汰,所以在这一点上选择保守,不主动进取绝对是不行的。
短视频和直播现在很难分开运营,短视频做流量,直播做转化,是最佳伴侣。如果只做短视频,缺少直播转化能力,赚钱效率很低,某种意义上只做短视频就是给会直播转化的人带流量。只做直播靠投放做流量,随着广告成本增加也会渐渐丧失利润空间,所以还得左手内容,右手投放,才能安全。
”短视频+直播“目前最重要的两个舞台是抖音和快手,这两个已经全面进化成电商平台了,打法也越来越和淘宝直播趋同了,当然也有自己的个性玩法。
一方面抖音快手在学习淘系电商的直播转化,一方面淘系也在学习抖音快手的内容留存生态,应该说这方面抖音快手学起来会更有优势,因为流量在他们这里,不像淘宝,获得流量得花钱买,成本就高了。
另外还有B站年轻人更喜欢看中长视频。未来小红书的种草视频也会很有潜力,这是我在持续关注的几个平台。
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几个平台的区别,我就简单说说。
抖音其实是“娱乐段子+直播导购+广告导购”,对应传统模式就是“电视节目+电视购物+电视广告,它抢的是电视台流量,这个我在2018年就反复强调抖音本质就是小电视。
快手目前地位有点尴尬,但也很好理解,抖音是央视,快手是地方台,一个高举高打,一个强调特色。万一做得好,河南春晚也能对抗央视春晚。
B站目前有点想先从知识学习扩大人群,还在快速圈人进化期,商业潜力很大,小红书对应社交化分享,会逐步取代一部分微博和朋友圈的影响力,也是上升期。
从切入成本来看,抖音和快手生态已经很成熟,没有团队作战和广告投入,很难做起来;B站商业化进展迅速,但UP主还在推陈出新,还有机会;小红书在全面商业化的前夜,正是最佳进入时间段。
再说一下,很多人觉得我拍短视频是因为我要长得好看,或者我要特别会说话,那么我在短视频上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。
这是大家狭隘理解了短视频的形式。如果我们经常看短视频的话,就发现有很多短视频从头到尾都不用出现人的脸,它一样能火。像很多美食视频就是做菜,但是他把做菜的过程拍得非常的有食欲,大家看了非常开心,那么这个短视频没有出现脸,它一样也可以火,一样可以带货。有的短视频纯粹就是玩特效,把各种电影的特效蒙太奇剪接在一起,它也可以火。
如果想开始做做短视频的话,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带货方向的定位,然后坚持做好这个内容定位。
我们找定位从三个维度去出发,第一个维度是平台的维度。平台它一定是对有些赛道更扶持,那么扶持的赛道它会得到更多的资源,更多的流量。首先看哪里有水,然后在哪里再去打水,千万别自己想我要做一个特别好玩的小众的。
第二个维度是看竞争对手。我们把所有自己想拍的短视频类型在网上搜,看有没有竞争对手,这个对手不一定要在视频号,他可以在抖音可以在快手,如果你发现在这些平台上面有很多人拍这些内容,它相当于它在提前帮你做内容测试,你就看他哪些内容容易爆,哪些内容特别受欢迎,就说明这个方向有矿。
第三个维度是你要考虑一下你自己你能不能持续做这种内容产出。短视频有点像电影,经典电影会被一遍又一遍的翻拍。所以做内容产出不一定追求完全原创,可以把别人好的创意用你的方式再演绎一遍,做出创新点,这也是后来者的模仿优势。
顺便说一句,微博以后也是“短视频+直播”,就是微博目前能量更多在公共事件,带货能量不太高。
03
布局流量电商平台
抖音是基础,短视频+直播是突破口,那么流量电商平台是增量放大器。
传统流量电商什么平台呢?是天猫、拼多多、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,也是抖音生态里的社群电商。
其实相对阿里京东,拼多多是新平台,但这些电商平台模式接近,彼此竞争非常激烈,可以看做是一类。
电商平台本质上是线上大卖场,无非是阿里开了一家,对商家服务特别到位,京东开了一家,线下物流配送有特色,腾讯通过拼多多也开了一家,通过社交分享获取流量方面办法多。
但三家本质都是服务商家,让商家在自己的平台上给个人卖货,也就是都是当年的B2C平台。
消费者其实对不同的平台也没有什么忠诚度,简单说哪边活动力度大,优惠多,消费者就往哪里跑。
以后这三家的竞争一定是对品牌供应商的竞争,谁家企业品牌好,产品好,服务能力强,就是三大平台重点服务的对象,给政策,给指导,给流量,希望能把企业经营重点放在自己的平台上,甚至就是独家。
未来三大平台的竞争就是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的竞争,作为品牌肯定是三家下注,其实还有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小红书一起下注,反正流量都在这些平台里转,我们只要都覆盖,总盘子就是最大的。
天猫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一直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,因为这里面来的人就是想购物的。未来腾讯和阿里要互相打通,各个平台之间也会互相导流。
如果抖音对阿里开放,实际上还是阿里有优势,因为抖音的流量是基于社交生态,不适合逛街。逛街的流量需求可以更廉价导入阿里生态,阿里反而可以用线上商业卖场方式留人,获得更高的千人流量产出。
阿里的电商场景,本质是服务B端做大卖场,替代的是线下百货行业。
当然阿里的商家,还是想把用户留存,导入抖音生态做私域,做留存,做二次转化和复购,避免总是给阿里交广告费。但是留在抖音生态里复购,抖音迟早也要收过路费,但不同平台互相竞争,反而是一个平衡体系,整个生态各自利益达到最优。
未来阿里电商会鼓励“上新+会员制”,给B端企业一对一专属服务,其实传统线下卖场也是一对一服务B端企业,留住客户也是靠“上新+会员制”。
抖音生态做电商会主打“社交+私域群”,用个人售货员一对多服务好个人客户,就好比线下B端企业,留住高净值的客户,也是靠客户经理做“高端用户俱乐部+社交圈”。
抖音有服务个人的基因,但没有服务企业的基因。举个简单例子,阿里的员工可以陪企业客户喝酒喝出事故,但腾讯的企业抖音号突然不能用了,想找个客服问一下,大家都没地方问去。
阿里做不好个人服务,抖音做不好企业服务,谁也别想轻易改变自己的基因。
互相屏蔽,反而是都做小了,重复建设特别多,增加了社会运营成本。当年抖音要封阿里,的确是一没有拼多多二没有京东,没有竞品阿里薅抖音流量成本当然低。今天每个平台都是全家桶了,也应该门户开放做生意了。
既然互相开放,必然互相学习,我们做企业的,必然做通一家,全面复制。比如“短视频+直播”一旦跑通,那么很可能就是多个机位,同时复制到抖音快手视频号天猫拼多多B站和小红书,甚至微博,只要有合理产出,我们就会干。
这和一个品牌,入驻多家大卖场的逻辑是一样的,没有啥本质变化。模式成立了,如何放大这个模式,不断推陈出新品,不断优化后端的管理效率,就是企业在市场僵持期要修炼的内功。
仔细一想,天底下没有新鲜事,商业形态变了,商业底层逻辑没有变。看懂了商业, 再理解新媒体,也就明白所有的竞争,可以从个人能力开始,但一定是体系的能力结束。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,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,虽然长一点,但是读懂了就价值千金。